火红七月,距离恩施州中心医院迎接第二次“三甲”复审现场评审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恩施州中心医院的前身——恩施州人民医院和恩施州民族医院,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过国家卫生部评审成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成为恩施州及湖南、重庆、贵州等武陵山毗邻地区第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和保健于一体的最高等级的医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25年前两所医院的前辈们是如何创建武陵山区第一所“三甲”医院的。
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简称三甲医院)是依照中国现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等的规定划分的医疗机构级别,是中国内地对医院划分等级中的最高级别。
其主要项目包括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技术水平与效率。只有具备这一等级的医院,才能够向所在地区以及周边辐射区域提供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并承担高等教育及与医疗相关的科研任务。
1992年,按卫生部标准,原州人民医院已初具三级医院规模。在此基础上,医院党委和院部提出了“做好三级丙等,争创乙等,朝三甲迈进”的创建目标。1993年,医院制定了“按照三级医院要求,开展医院改革,狠抓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的年度中心工作主题。1995年11月,医院召开“创三甲”新闻发布会,同年12月医院成立“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院长助理担任,成员则包含了全院管理及业务骨干,对“三甲医院”创建目标势在必得。
为顺利实现“创三甲医院”目标,医院党委和院部提出“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两个效益一起抓的工作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为保证,医疗质量为中心,争取在20世纪最后五年把医院建成一流水准的三级甲等医院”。按照“创三甲医院”的要求,医院成立了信息科、院感办等科室和部门,使行政科室及医院管理日渐完善和规范。为取长补短,院领导率领医疗、护理、医技、药事、科研、后勤保障等行政科室工作人员外出学习,统一对三甲医院评审标准的理解。医疗、护理、行政和后勤各片对照相关条款积极整改,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理念彼时便已树立。
1996年6月,医院主要负责人一行4人赴省卫生厅正式提交申报三级甲等医院报告书。9月,省卫生厅三级医院评审团来院现场评审。1997年1月30日,省卫生厅正式行文,州人民医院被卫生部授予“三级甲等医院”,同年4月举行授牌仪式。
同一时期,恩施州民族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992年7月,恩施州民族医院“医院分级管理领导小组”成立后,建立起达标上等的各级组织机构和网络,在院内举办医、药、护、技和管理人员骨干学习班,统一思想,明确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工作任务。从1993年4月1日起,全面实施三级医院管理标准。
医院相继健全和巩固了中医药服务体系,合理利用恩施州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证了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合理结构和整体功能。1995年12月8日,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的级别与同级综合医院相一致”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州民族医院经自评已符合三级医院的标准,于是向州人民政府提出了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申请。12月18日,经州卫生局签署同意后呈报。
1996年1月,州民族医院“创三甲中医医院”领导小组暨办公室成立。全院上下层层动员,认真学习“三甲”标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5月,医院召开“创三甲”誓师大会。全院职工思想统一,认识统一,人人参与,人人争创。
1997年5月,湖北省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团来院开展评审工作。专家给出了“多种业务指标达到国家标准,重点专科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学术造诣较高”的评价。同年7月,省卫生厅报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恩施州民族医院正式成为恩施州及武陵山毗邻地区第一所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1998年州人民医院、州民族医院两家三甲医院合并成为恩施州中心医院,湖北省内及武陵山区唯一一所兼有西医、中医两个不同医疗体系的三甲医院正式诞生。
今天,百廿恩医又将迎来新的一轮周期性“三甲医院”复审。全院干部职工秉持“成果虽众,无一可漏;荣誉虽广,无一多余”的信念,厉兵秣马、戮力同心,势将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复审,为新时代新征程再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