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健康

当前: 首页 > 健康 > 中医养生 > 正文

健康管理 健康常识 院感公卫 中医养生

中医经典“治未病”养生观

  • 2020-08-18
  • 恩施州中心医院
  • 字体

  1.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今译:智慧高超、医术高明的人,不能只精通于诊治疾病,更需要通晓防病于未然的理论和实践。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不能只注重于平定动乱,更需要重视防乱于未然的政略和措施。

  《黄帝内经》将已病而治、已乱而治比喻为“渴而穿井,斗而铸锤,不亦晚乎!”眼下“治未病”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民众对于“治未病”的理解,往往比较单一。从中医学理论分析,“治未病”,至少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层面。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今译:人体正气充盈,护外功能正常,致病邪气就不易侵害人体,疾病亦无从发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示人体正气强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外在条件。只有在正气相对不足,抗邪能力相对低下时,邪气才能乘虚而入,导致疾病发生。以这一认识指导养生,就应充分肯定固护正气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3.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今译:高明的医生,不仅懂得诊治疾病,还能通晓预病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普通的医生,既能诊治已发疾病,尚能治病于欲发之初;平庸的医生,只懂得有病治病,不懂得未病防病。

  未病——欲病——已病,有似于今日所言健康——亚健康——疾病。未病防病,欲病早治,已病治病,诚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告诫医生要做到:“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就目前的医疗现状而言,无论是人员的配备,还是经费的投入,均偏重于临床医学(针对已病),而对预防医学(针对未病)、康复医学(针对病后)尚未予充分重视,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4.良医治无病之病,故人常在生也;圣人治无患之患,故天下常太平也。

  今译:高明的医生,总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教给人们预防的知识,所以人们经常能健康地生活;英明的君主,总是把祸患消除在发生以前,所以天下能经常太平安定。

  治无病之病,治无患之患,其与《黄帝内经》“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有异曲同工之妙。病已成而治之,乱已成而平之,无异于渴而穿井。当然,病已成也得治之,乱已成也得平之,又可谓亡羊补牢。

  5.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今译:与其在有病之后急于治疗,倒不如在未病之前即予保养。

  “曲突徙薪无功劳,焦头烂额桌上宾”,是说一旦发生火灾后,当初建议弯曲烟囱、迁徙柴草以防止火灾的人似无功劳,而因前来救火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必定成为必须酬谢的宾客。兹以此来形容有病方知治疗、无病不知保养的结局,是很贴切、生动的。

  6.安乐之道在于保养,保养之道在于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

  今译:身心安康愉悦的要义,在于“保养”;身心保养的关键,在于“守中”。所谓守中,在于饮食、起居、劳逸、情志、房事等均能做到无太过、无不及,即所谓不偏不倚,适度守常。

  中医养生强调“守中”,实际上是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事实上,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精神情志,从养生角度看,太过或不及均有害健康,有损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