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月,恩施州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了一对28周早产双胞胎患儿,其中大的体重1450克,小的体重还不足1000克。两婴孩出生后全身发紫,6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硬肿、呼吸急促、心音较弱。一度病危。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为早产儿,出生体重多小于2500克,其中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这样的新生儿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呼吸机能和代谢机能都比较弱,特别容易感染疾病,死亡率比体重正常的新生儿要高得多。
而这两名患儿就分别属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起来有极大的难度。
无独有偶,7天后,一对32周早产的双胞胎也住进了该科。体重分别为1600克和1400克。两婴孩均出现产后窒息,皮肤硬肿。其中一个还出现胃出血、抽搐、停止呼吸5次。
彼时,儿科新生儿病室新增设了呼吸机、CPAP远红外治疗仪、微型输液泵、心理监护仪等新设备。也已有了成功抢救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症、极低体重早产儿、川崎病合并肾衰竭患儿的经验。
凭借先进的仪器和丰富的经验,儿科组织专家对4名危重患儿展开救治。经过全科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和护理,4条小生命一一获救。这也是州人民医院儿科首次成功抢救危重极(超)低体重早产儿,对于恩施州儿科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重大的意义。
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学科。儿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水平。
而恩施州中心医院儿科早在距今70年前便开始了它“护弱木以成林”的耕耘之路。
1952年,原恩施专署人民医院全院临床始分内儿科、外妇科。但尚无儿科专科医生护士。同年,科室医护人员王顺英前往华南医学院进修学习。
1954年,王顺英学成归来,成为恩施地区第一位儿科专科医师,儿科业务起步,医师、医士、护士、护理员专业化。之后几年间,科室相继开展骨髓穿刺、直接点滴用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小儿股静脉穿刺以及肝穿刺和心包穿刺等技术。传统儿科诊疗技术得到较大程度变革,大量危重患儿生命得以保障。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医院儿科已成为一个综合学科,涉及病种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血液、心理情绪等。
1998年,恩施州中心医院成立后,为适应医院发展和社会服务需要,以原州人民医院和州民族医院儿科为基础,分别设立西医部儿科、中医部儿科,并逐渐发展出儿科血液专业、新生儿专业、小儿呼吸专业、小儿生长发育等多个亚专业。
2012年,医院儿科创建成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主要包括呼吸、心血管、消化、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在全州率先开展新生儿重症监护、小儿脑瘫康复、小儿多动症、矮小症、性早熟等儿童生长发育及小儿心血管疾病、手足口等疾病治疗技术,使无数患儿告别病痛折磨。2017年,为促进各专业更好发展,做大做强各专科,西医部儿科按亚专业分工初步实行二级分科,设儿一、儿二、儿三科。2020年,分科成立了儿童神经呼吸康复科、新生儿·儿童重症·儿童保健科、儿童血液消化心血管肾病科,并倡导成立武陵山区儿科合作组织。当前,这三个专科都得到长足发展,针对不同儿童疾病,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在多项领域取得成果,其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已在恩施州及武陵山区处于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同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中医部儿科也探索出一条突出中医特色的发展道路,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重症,特别是对性早熟、小儿遗尿症、多发性抽动、小儿肺炎、小儿慢性咳嗽、小儿汗症、小儿厌食、小儿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创造出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在治疗矮小症、性早熟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020年10月1日,恩施州中心医院妇儿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恩施州第一所公立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医院儿科也从此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他们也将继续坚守自己的“护弱木以成林”之路,甘做武陵山区儿童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