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恩施州民族医院)感染科大楼四楼被指定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危重症病区。
2月3日,该院中医部第二党支部书记、外三科主任杨武军,带领着他的团队正式进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危重症病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支部书记和他的“硬核部队”。
临危受命 勇士出征
为应对疫情发展,早在1月底,恩施州中心医院便开始着手建立标准病区。
1月27日,杨武军主任在科室群里发出招募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区危重症病区的通知,仅仅两个词:积极报名、自愿原则。但几分钟后,一个令人感动的词语不断在微信群重复闪现——“我报名!”
杨武军说:“令我感动的是在困难面前,我看到了大家的坚定,一个不落,知道大家都有压力。形势严峻,要做好自我防护,调整心态,攻坚克难,共度难关,时刻准备,我们决不能落下!”
外三科是中医部综合性科室,集神经外科、胸外科及重症医学科为一体,医生常年与危重症、呼吸机、CRRT等打交道,护士中还有数名国家级ICU专科护士。这样的高配置,再加上科室上下同心协力,这让杨武军也有了底气:“没问题,交给我们外三科吧!”
疫情紧急,没有誓师会,没有好好和家人告别。2月3日,杨武军带着他的外三科团队进驻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危重症病区。
主动请缨 彰显医者本色
由于病区划分更细,杨武军团队甫一进入危重症病区就遇到了新的困难。该病区内患者往往病情都很重,有几例患者的肺部CT结果经武汉省部级医院的专家看过都表示“希望渺茫”,但在杨武军团队的精心治疗下,目前患者的病情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
2月3日,进驻重症病区的第一天,一名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危重症病人就转入该院。护士长谭丽本已下班,刚到家便收到这一消息,立即从家中赶回医院。她说,这是外三科处理新冠重症病例的“第一战”,作为护士长必须带好这个头。谭丽连7岁女儿的晚饭都来不及准备,就将她一个人留在了家。“也许在孩子眼中我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但我还是会选择第一时间穿上这身白衣!”
重症病区里有一个85岁的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由外院转入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且患有糖尿病,急性肾衰竭等疾病,生命危在旦夕!
杨武军果断决定,行床旁CRRT治疗。CRRT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简称,同时又称作连续性血液净化,通过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方式连续、缓慢清除水及溶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对于外三科的医生来说,这本是一个进行了无数次的熟练操作,但是在身着防护服、双层手套导致操作不便的情况下,面对着陌生的病毒,中心静脉置管却成了一项困难并危险的操作。
作为党员的医生王兴平自告奋勇:“我来!”
在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后,王兴平在向少伟医生的协助下凭借丰富的经验对患者成功进行了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为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这名患者在经过了CRRT的持续治疗后,病情稳定,各项指标均较前好转。
多科协作 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杨武军作为重症病区的负责人,他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进隔离病区进行查房,时刻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指导治疗。
杨武军说,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危重症病区还有几名从呼吸科、感染料、血液科等科室调来的医生。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可以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提供综合、全面、全程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因此他坚持每天组织不同专业的医生及专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每天几个小时下来,他和同事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
在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麻醉科医生进行气管插管。2月8日,一名危重患者无创呼吸下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因“困难气道”急需有创呼吸支持治疗。杨武军立即向中医部麻醉科主任田华“请求增援”。
麻醉医生在进行气管插管时经常面临这样场景:医生的眼睛几乎贴到患者的嘴唇,患者的飞沫有可能直接溅到脸上,同时还需要贴近患者面部行吸痰、面罩加压给氧、插管等操作,不仅被感染的风险极高,而且厚厚的防护服以及护目镜让操作和视野都受到了影响,操作难度也由此大幅增加。
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曹晓霞接到任务后没有丝毫犹豫便赶到病区,最终在杨武军主任配合协助下圆满完成了床旁气管插管操作,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杨武军说,感谢各个科室地支持,多科协作,才让我们有可能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担当、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我亦能负!
疫情面前,医者无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行动有方向。让我们更有信心相信寒冬会结束,春暖花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