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硒与癌症关系的广泛研究,硒与病毒性疾病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弱。但据目前研究发现,良性柯萨其病毒B3在缺硒时会突变为恶性病毒,继而诱发心肌坏死。这些基因水平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人们对硒与病毒性疾病尤其是艾滋病关系的关注。
时过境迁,艾滋病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在我国,三分之一国土缺硒,几亿人硒摄入不足,环境污染导致食物链中硒水平在不断下降,这些因素是否会助长艾滋病呈不断上升之势?这个问题已引起专家们的关注,加强硒与艾滋病关系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十分迫切。
六大现象:在艾滋病的研究中发现“硒”有之处
现象一:细胞培养时补充硒能增强杀伤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促进抗原和促细胞分裂剂诱导T细胞增殖。硒缺乏则相反,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动物、老年人和艾滋病毒(HIV)感染病人的CD4+T细胞数与血浆硒水平呈正相关。?
现象二:白介素-2对治疗艾滋病有应用前景,但其副作用大。硒能上调白介素-2受体基因,增加白介素-2受体含量,从而放大了白介素-2的作用效果,这也提示补硒可以降低白介素-2的用量,减少白介素-2的副作用。
现象三:HIV感染者中,硒下降与T 细胞数减少同步,机体硒水平已成为预测HIV病人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
现象四: 氧化逆境可以激活HIV-1复制,补充小分子硒化合物能够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HIV-1的激活。小分子硒化合物在微摩尔浓度水平,对HIV-1有抑制作用。
现象五:艾滋病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或T3含量降低症状。艾滋病人中普遍存在甲状腺激素缺乏和T3水平下降现象。由T4向T3转化依赖于含硒的脱碘酶,T3水平下降反映了硒水平下降。
现象六:人体精子中硒含量最高,而HIV偏爱寄生于精子中,提示HIV需要硒。
三方证据:硒与病毒性疾病密切相关
B型肝炎的证据:在江苏启东县,B型肝炎和B型肝炎引起的肝癌流行。经五年大范围的人群补硒试验,肝炎和肝癌均显著下降。
克山病的证据:克山病是经典的缺硒病,黑龙江克山县土壤和农作物硒含量低,是致病主要因素。克山病发病特点是常在局部范围和特定季节爆发,研究人员推测有病毒辅因子参与,后来从死者心脏中鉴定出克萨其病毒。良性的克萨其病毒B3在硒缺乏情况下会突变成为恶性克萨其病毒,而恶性克萨其病毒可能导致心肌坏死。
动物病毒的证据: 在兽医和农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缺硒引发病毒病的例子。
四大研究:硒的抗病毒效应的机制
硒的抗病毒效应可能来自多层面生化作用。前面列举了硒与艾滋病密切相关的事实,说明硒与艾滋病之间存在着一些特殊关联,补硒可能是必须的和有益的措施,至少对某些病人是如此。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硒具有抗病毒的功能呢?
病毒硒蛋白理论。研究发现HIV中含有几个能够编码含硒蛋白的新基因,这些新基因可能是硒对HIV调节的基础。硒下降不仅仅是艾滋病的结果,它可能还涉及到HIV引发艾滋病的机制。
用计算机分析方法分析其它病毒,产生了与HIV-1十分相似的结果。克萨其病毒B3被用作为研究克山病的模型,有可靠的理论证据说明克萨其病毒B3中含有利用硒的基因,其中之一可能是缩短了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基因模块。
扎伊尔伊波拉病毒是高致病性的(引起高烧和出血热),该病毒中潜含有硒蛋白基因,以及表达该硒蛋白的特殊基因结构。这提示感染扎伊尔伊波拉病毒后,病毒可能要从寄主中摄取大量的硒。换言之,由于不同硒蛋白中所含的硒原子数不同,感染扎伊尔伊波拉病毒在几十天内丢失的硒能达到感染HIV在十年内丢失的硒。这可以解释了扎伊尔伊波拉病毒快速致命的机理。
痘病病毒为DNA病毒,含硒蛋白基因,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氨基酸序列有76%同源性。该基因在人角质化细胞中表达出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从而肯定了病毒可以编码硒蛋白。
硒对HIV的防治意义
在病毒硒蛋白理论之前,已有丰富的证据支持补硒对HIV感染者有好处。依据目前的研究资料,向HIV感染者推荐补硒是合适的,用硒来预防艾滋病的快速蔓延是合理的。一些医生已开始向艾滋病人推荐补硒,许多有关艾滋病的出版物也可见到类似的推荐。
同时,在一些简单的临床试验中,已观察到硒对艾滋病症状的改善作用。 每日补充200微克硒对健康人是安全的和有效的,尤其是对感染HIV人群更为重要。我国学者利用亚硒酸钠成功地减轻了由Hantaan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热症状。目前,尚没有有效的药物可治疗出血热,用硒作为治疗剂,使用的剂量为保健剂量4至5倍,短期即取得显著的效果,显示硒对该疾病的重要性。许多出血热病毒有共同的机制,从而也提示药理剂量的硒可能会被成功地用于其它出血热病毒病的治疗。
(作者系州中心医院感染科医学硕士、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