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区中草药研究所到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从几间土坯房到高耸的现代化业务大楼,从33名工作人员到现在拥有500多名各类技术人才,从建院之初的简易门诊到如今专业齐备、多个科室成为省级重点专科……35年弹指挥去,伴随着自治州的成长,恩施州民族医院不断刷新发展速度,已成为武陵山区中医药、民族医药领域中的领航者,州内外各族群众心中的“爱民医院”。
在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协调发展建设思路的引领下,州民族医院着力发掘祖国传统医药和土家、苗族医药瑰宝,不断引进现代医学高新技术,持续完善医疗服务,让武陵山区群众就近享受到先进、优质的中医和民族医服务。
艰苦创业,奠定医院发展基础
35年前,州民族医院所在地还是一块甘蔗地。就是这块被蔗汁浸润的土地,注定着会滋润患者、造福民众。
1978年2月,恩施地区中医院(又名恩施地区中草药研究所)在这块甘蔗地上宣布成立。医院创建之初,一穷二白,干部职工发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起度过了艰难的创业阶段。1980年,医院办起简易门诊,方便群众就医;1982年医疗业务步入正轨;1983年在舞阳坝闹市区开办便民医疗点。
1983年建州后,医院更名为鄂西自治州中医院,1985年更名为鄂西自治州民族医院,1993年定名为恩施自治州民族医院。1978年建院初期职工人数只有33人,病床30张;1988年第一栋住院大楼建成启用,设病床120张,年收治病人1282人次。
1996年3月至1997年7月,州民族医院开始争创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不断进步,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临床观察病例有效率不断提高。在此期间,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表彰为“文明单位”。1997年7月15日,州民族医院被省卫生厅批准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成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州民族医院迎来了新的事业高峰:1998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比较门诊人次增长7.4%,手术台数增长71.5%,住院人次增长48.9%。同时,医院对贫困群众实行优惠政策和为洪涝灾民捐款12.2万元等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998年10月5日,为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推进民族地区卫生体制改革,恩施州委、州政府决定合并州民族医院和州人民医院,组建恩施州中心医院,同时保留州民族医院功能与名称。重组后的15年里,在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州卫生局指导和支持下,医院党政领导集体坚持“打民族牌、走科技路、念中药经、唱特色戏”、“全面推进民族医药大发展”的工作思路,2005年到2010年期间,医院先后投入巨资修建了6000余平方米的5层感染科大楼、20000余平方米的16层综合业务大楼、7000余平方米的6层中药制剂大楼。2012年,再次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实施中医大楼改扩建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扩建后的州民族医院总建筑面积达到56400平方米,开放病床数将达到680张,医院业务用房紧张局面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医疗工作环境和患者治疗条件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2012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甲中医医院评审组再次来到州民族医院,评审组专家们欣喜地看到,与第一个评审周期(1997年)相比,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临床、医技科室由14个增加到34个,年门诊量由10万人次增加到5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由2650人次增加到12772人次;省州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建设专科(中医)由之前的空白达到现在的9个,正在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
成绩属于过去。院长李拓等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已经为州民族医院描绘出了宏伟蓝图:打造武陵山医疗中心,将恩施州民族医院建设成为集中医药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和科研教学为一体,在恩施州及武陵山区具有标杆和旗舰作用的优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技术强院,充分发挥中医优势
医疗技术既标志着一所医院的水平,也是提高一个区域医疗水平的关键。只有具备了精湛的医疗技术,才能全方位地服务患者。
从建院之初,州民族医院就坚持大力引进人才、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积极落实医院制订的高精尖人才年薪制管理制度、学科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胡萝卜”和“南丁格尔”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实施“终身专家”选聘制度,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继承人和中青年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纳贤引进、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加快中医药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专业人员素质,通过多次与武汉大学联合举办“专升本”班、“在职硕士生”班,与湖北民族学院联合举办“中医药在职继续教育培训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目前,医技人员达453人,其中高级职称64人、中级职称122人,博士4人、硕士20人、本科毕业生112人、专科毕业生53人,湖北省中医名师1人、湖北省知名中医1人、恩施州知名中医11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同时,医院不断更新医疗设备,引进新技术。现有400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2000余台件,其中包括彩色多普勒诊断系统、美国GE1.5T核磁共振、美国GEDR、日本欧林巴斯电视腹腔镜、数字关节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诊疗设备。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水平,为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医院加强中医学科及重点专科建设,基本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治、治有专药、人有专长”的专科专病诊疗体系。目前,骨伤科、肺病科、输血科为湖北省重点专科,针灸推拿科、妇产科、痔瘘科、脾胃病专科、消渴病专科为州级重点专科。如今,骨伤科开展特色诊疗达10个以上,肛肠科“冯氏痔瘘疗法”系临床业务一大亮点,肺病科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业务深受患者欢迎,不仅满足了州内患者的中医药诊疗需求,而且诊疗服务辐射至周边地区,年收治外埠病人率在35%以上。2012年,医院还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了中医传染病学、推拿学、中医肛肠科3个中医药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坚持中西医结合,制订“治未病”发展目标,通过设置中医保健科,配备专业服务人员,健全服务功能,现已能开展健康评估、健康干预、膏方、针刺、灸法等“治未病”服务。
重视民族医药的建设工作,引进中药生产线,修建了中药制剂大楼。2011年,新中医制剂大楼投入使用后,开发研制中药自制制剂近50种,其中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33个品种。自制中药制剂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在患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沙白兰感康糖浆、清感口服液、活血降脂片、复方独正片、金芪胶囊成为自制中药制剂中叫得响的品牌。为了保证中药制剂质量,医院还在板桥镇建立了中草药种植和收购基地2个。同时,引进临床使用中药颗粒制剂500余种,开展了中药小包装业务,使中药材饮片、中成药、自制制剂保质保量地满足了临床和患者需求。
规范管理,快速提升医疗质量
通过多年发展,医院建立起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办公室、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三级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制订完善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方案等,并定期对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进行督查、总结、分析,持续改进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实行唯一标识管理,即通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并以此为依据,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为患者实施正确操作。目前,医院全面建立了手术安全核查、风险评估、危急值报告等制度,并通过严格落实,确保了患者医疗安全。
为加强应急管理,医院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30余人组成的院前急救分队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小分队、内科应急小分队、外科应急小分队,并在SARS、禽流感、甲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以及重大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高度重视重症医学专科建设,成立重症医学科,投入资金增加专项设备,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规范流程等,有效地提高了医院急救抢救能力。在中医大楼扩建工程中,把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和负压重症ICU病房等作为主建工程之一,以进一步提高医院应急急救、重症救治的能力。
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编写了《恩施州民族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手册》,对感染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规范感染监控措施。进一步丰富感染监测手段,完善感染控制体系,在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开展目标性监测,对手术室、供应室、血液透析室、治疗室、产房、口腔科、胃镜室等重点部位的院内感染加强检测,对肝病科、口腔科、感染性疾病科、血液透析室、供应室等重点科室的布局进行改造,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化分区,明确相关工作流程,增设必要设施,有效防止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辨证施护成为一大特色。2009年至2011年,医院组织200余名护理人员参加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并通过各护理单元全面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及辨证施护,为患者提供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开展了中药敷药、中药熏蒸、艾条灸、刮痧、穴位按摩、穴位敷贴、耳穴埋豆等18项中医特色护理操作项目;中医护理科研取得阶段性成绩,2011年开展的《红黄洗液防止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临床实验研究》课题,获得恩施州科技进步三等奖,科研成果经在临床使用,以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深受护理人员和患者欢迎。
丰富内涵,满园竞开文明之花
在构筑医院核心价值体系中,州中心医院明确提出“高举改革大旗,走科技兴院之路,中西医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方针,“全面推进服务模式大转变、全面推进民族医药大发展”的办院理念和“真诚、博爱、文明、创新”的院训,并通过面向社会征集院徽、院雕,制作院歌《白衣天使颂》,形成了从思想到行为,从管理到服务的“仁、和、精、诚”核心价值观。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要求,医院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制订了详细的中医文化建设方案,并通过构筑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和延伸特色服务内涵,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软标准具体化、有形化、深刻化,营造了医务人员“做中医人、立中医心、践中医行”和群众“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文化氛围。同时,在医院建设中辅以统一设计的含有中医元素的视觉识别系统,给人以回归自然、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美感体验。如今,医院内古色古香的装饰随处可见,养生理念、健康警言、中医常识布满医院走廊,使中医文化深入人心。
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医院除制订《员工手册》、《医务人员礼仪、仪表、语言行为规范》对职工行为进行统一规范外,还注重发挥行业典范的先进性和精神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医院先后举办“天使百年 辉耀武陵”最美护士颁奖典礼、反腐倡廉专题讲座、“珍惜岗位、远离红包回扣”专题大讨论等活动,从而在全院树立起弘扬正气、爱岗敬业、廉洁行医的行业风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医务人员拒收患者红包12万元,收到锦旗74面,感谢信88封。
在延伸特色服务内涵中,医院进一步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荆楚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成果,不断探索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为方便群众就医,医院在全州率先实行无假日门诊,开展电话与网络预约挂号服务,并连续20年坚持对出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信,开展电话随访。同时,专设医患关系办公室,增设服务窗口,合并服务功能,医技科室错时工作方便空腹检查患者,设立患者更衣室保护患者隐私……这些措施推出后,受到患者的充分肯定。
此外,医院常年坚持开展中医进农村进社区义诊活动,选派骨干医生下基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近年来,先后投入120余万元物资,支援巴东县中医院、鹤峰县中营乡卫生院的中医药建设,为推动全州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35年克难奋进,35年励精图治,甘蔗地里诞生的辉煌,正如涌泉般激情奔流在武陵大地,浸润着这里的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