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媒体关注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好医生于新桥

  • 2015-08-05
  • 王宇 铁强 侯丹丹
  • 字体

  "您医术好,宝宝从您的科室康复出院后到现在身体状况一直很好;您医德好,让我们感受到了无私的关怀。愿您在忙碌中保重身体,因为太多的病人需要像您这样的好医生......"
  ——摘自患儿家属谭碧金夫妇写给州中心医院儿科诊疗中心副主任于新桥的感谢信。
  "你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孩子的性命"
  今年2月15日,对于巴东县大支坪镇西流水村村民谭碧金夫妇来说,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生了个儿子,忧的是孩子系早产儿。在当地医院住院16天后孩子出院回家。不曾想就在回家路上,孩子再次出现呕吐、不进食、双手和嘴唇发紫等症状。
  谭碧金夫妇觉得情况不对,立即将孩子带到州中心医院儿科诊疗中心,该科副主任于新桥成了孩子的主治医生。经检查,孩子被确诊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支气管发育不良、新生儿贫血,生命垂危。
  看着病危通知书,谭碧金夫妇顿觉天昏地暗。当晚9点,孩子住进了新生儿室,并进行了一系列支持性治疗。
  经过12个小时焦躁痛苦的等待,于新桥给谭碧金夫妇带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宝宝病情稳定,只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就会好起来。
  在随后的半个月里,谭碧金夫妇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于新桥带给来的好消息——宝宝的身体情况一天天好转起来,谭碧金夫妇心中那份不安和焦虑也就放下了。孩子康复出院时,谭碧金夫妇眼含泪水对于新桥说:"是您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孩子的性命啊!"
  在于新桥的从医经历中,像这种救命的案例多不胜数。
  7月1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双胞胎患儿父亲徐龙(化名)回忆道:"2011年1月,我们双胞胎儿子29周就早产了, 出生后反复缺氧,呼吸衰竭和肚子胀,更不幸的是,期间孩子母亲患有‘水痘’,传染给了双胞胎。我们家人都准备放弃了,但于主任仍然坚持抢救治疗,是她给了我们信心。"
  在于新桥的悉心治疗下,这对双胞胎最终康复出院。事后,于新桥感叹道:"这对双胞胎治疗过程很艰辛,但只要他们能健康出院,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于新桥说,给孩子看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把自己的不适表达出来,因此要了解病情进展或者治疗效果,就需要细心观察患儿身体和表情等细微的变化。长此以往,一名有责任心的儿科医生,往往会从孩子的一个表情或者动作等细节中察觉病情变化,随后采取对应措施予以检查和治疗。
  作为一名医学硕士,于新桥工作作风很鲜明,她脚踏实地、勤于钻研。作为一名普通的儿科医生,她谦和文雅、负责友善,总能成为患儿家长"痛苦时光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经于新桥诊治的患儿有上万人,她以满腔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患儿的生命,让一个又一个患儿恢复了健康,成为一大批家长心目中的"儿科圣手"。
  2012年,于新桥被授予"全省巾帼创优标兵"称号。
  "看到你忙碌的身影,想打个招呼,又不忍打搅"
  "在孩子住院的几周时间里,我看到‘双休’您在上班,清明节期间您依然在忙碌,说话从来没有厌倦的情绪,脸上从来没有不耐烦的表情,更多的是倾听、专注和思索。"谭碧金夫妇在写给于新桥的感谢信中如是说。
  在同事眼中,于新桥亦师亦友,她总是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去做好每件事,不分份内份外,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患者眼中,于新桥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脚踏实地为患者排忧解难,用忙碌诠释着一名医生的敬业。
  家住州城的朱平(化名)怀的是双胞胎,一家老小十分开心。然而,今年3月26日,怀孕才7个月的朱平羊水破了,家人立即将其送往州中心医院进行破腹产手术。
  由于是早产儿,兄弟俩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血糖、新生儿贫血、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颅内出血、支气管发育不良等,在温室待了整整74天。
  "由于病情严重,于主任在新生儿室观察孩子病情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然后寻找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一天所花时间比一般人要多得多。从病历记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于主任10天有8天都在加班,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州中心医院儿科诊疗中心主治医生张永芳说道。
  "在我们眼中,于主任每天都很忙,有时候晚上12点多钟都能看见于主任忙碌的背影。尽管经常加班,但于主任每天都会按时查房,面带微笑向我们讲述孩子在新生儿室的情况,让我们感受孩子的一蹙一笑,虽然这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对于我们家属来说却是让我们特别感动的大事,我们都为于主任的敬业精神点赞。"朱平感动地说道。
  于新桥经常被患儿的家属"包围"着问这问那,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有关问题,有时候忙上大半天,即便口干舌燥也没有喝过一口水。
  "每个家长都急,都想知道自家孩子情况,我们只能分秒必争,不喝水就可以避免上厕所,就可以多看一个病人。"于新桥说,她每天都跟患者说要多喝水,可自己却很少喝水。
  "我的本职工作就是为病人服务,病人满意了,我的工作就做好了。‘忙’已成为我们这个职业的一个基本元素,如果哪天不忙,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把什么事疏忽了,呵呵。"于新桥自嘲地说。
  "你让我对医院,特别是对医生有了新的认识"
  "医院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以前也陪父母住过院,但这次的经历却让我对医院,特别是对医生有了新的认识,在心中有了新的定位。"谭碧金夫妇在感谢信中这样说道。
  据了解,到州中心医院儿科就医的患者家属中,有80%以上与于新桥熟识,有患者家属形象地说:"从她的眼神里能读到爱"。
  每当看到有患者进来时,于新桥总是面带微笑,亲切地迎上前去,主动询问,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于新桥说:"你能让患者感受到真心和诚意,让他感觉到你设身处地为他着想,他才会信任你,也才会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上大医院看病,检查费用、药费无疑是大多数普通患者及其家属最担心也是最尴尬的问题。
  "看着医生一动键盘心里就直打鼓。"谭碧金夫妇说:"可到医院后,证实了我的这些担心是多余的,从住院到出院复查,宝宝只做了一次CT、拍了一次X光片。在使用治疗器械和用药上,也是本着必须必要的原则开具处方。于主任把每一分钱都真正花在宝宝的治疗上,为我们免去了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7月15日,在谈及于新桥如何为孩子减少治疗开支时,谭碧金如此回忆。
  6月26日,张佩(化名)所怀之子早产50分钟后生理反应微弱,并不断地吐沫,经检查,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蛋白血症和新生儿难喂养等。
  经过13天的治疗,孩子无呕吐,生命体征正常,但身体发育还不健全。由于经费原因,张佩要求出院。但于新桥考虑到孩子生存能力低,出院后怕出现感染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及生命,建议张佩让孩子继续留院治疗。
  "现在孩子好得差不多了,可以出院了,反正我总共就5000块,多了没得补!"张佩说道。于新桥听后,站在张佩的角度耐心解释:"任何一个小生命都是珍贵的,宝宝的病情虽然重但仍然有很大的希望,现在国家政策好,有苦难大家都会帮你,我们医生也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控制每一笔费用,请不要放弃对宝宝的治疗。"张佩见于新桥如此耐心负责,很是感动。也正是因为有了于新桥的坚持,后来这个孩子终于冲过"生死关",康复出院。
  现在的患儿多半是家里的"独苗苗"。一个孩子生病,就诊时除了孩子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都守在一边,个个焦急万分,对医护人员一言一行特别挑剔,一件小事甚至一句话,都可能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于新桥总是能够将心比心,用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询问病情,分析病因,安慰家长,制定治疗方案。多年来,于新桥从未引发过医疗纠纷。
  "避免医患矛盾沟通很关键。患儿家长多数都不具备医学知识,如果医务人员能及时耐心讲解,他们就会对医疗行为多一些理解,矛盾就不会积累、激化。"于新桥说道。
  在采访中,州中心医院儿科诊疗中心主任杨峰告诉记者,于新桥也许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从患者写来的感谢信里你会体会到,她不仅很专业,更重要的是她是在用真情为每一位患儿服务,不论亲疏与贵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于新桥的背后,还有着一个与她一样平凡中彰显医者大爱的团队,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不同的感人故事。是他们对患者的那份大爱,让患者及其家属由忐忑不安、顾虑怀疑进而转向感动信任,也使记者对如此温馨的医患深情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