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

当前: 首页 > 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医院要闻 科室快报 业界资讯 媒体关注 光荣榜

情注“三万”暖民心

  • 2011-07-16
  • 铁强┃付芳芳
  • 恩施州中心医院
  • 字体

  6月21日上午,恩施州中心医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该院“三万”活动驻点村咸丰县甲马池镇荆竹泉村、白家河村、燕子坝村、坪坝营村的村干部、村民代表以及甲马池镇的镇领导。村民代表们将写着“三万活动暖民心,工作队员显真情”、“真情帮扶,恩重如山”字样的两面锦旗送到了院长李拓、党委书记李元红的手中,表达了当地干部群众对恩施州中心医院“三万”工作队为村民办实事的感激之情。
  “三万”活动开展以来,恩施州中心医院驻村工作组的队员们怀着对“三农”的深切关爱之情,踏踏实实的工作在驻点村一线,察民情、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把真情洒在了农户屋堂,把足迹印到了田间地头,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以及深深的感谢。

  十二件实事惠民众
  为认真贯彻落实“三万”活动,恩施州中心医院分别于3月7日、19日主持召开了两次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三万”活动的相关工作,成立了院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帮扶工作的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三万”活动领导小组,下设活动办公室,成立了六个工作小组,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分工,完善各项工作措施,为保障活动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及时制定了《恩施州中心医院关于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实施方案》以及活动安排表,挑选出四名政治素质好、沟通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干部为驻村工作队员。
  为了加强对“三万”活动的实地指导力度,院长李拓、党委书记李元红、纪委书记向忠银等领导先后多次到驻点村调研、指导工作,院领导深入驻点村的田间地头、农舍人家,实地调查了解村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以及村民就医、上学、务工等方面的情况。当知道这四个驻点村经济和交通都非常落后,困难户较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三留守”现象严重,多年来群众靠原始的种植、养殖、上山采药和外出务工为生,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进村道路不畅通,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饮水难等问题后,该院领导决定投入50余万元为四个驻点村立即办好公路维修、解决人畜饮水难问题、为四个驻点村学校学生购买学习文具、为驻点村农民送医送药等十二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事。同时还针对村民的困难加大帮扶支持力度,走访当地特困户,并送上慰问金。每次在临走的时候,院领导都会反复叮嘱工作队员:“我们不仅要走访农户,还要帮农户解决问题。走访时发现的困难户和农民反映的普遍问题,我们要和当地政府部门充分沟通,一起努力帮扶农民,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做些实事。”
  领导带头,饱含深情、走村串户,上山下田,吹响了帮民解困的“集结号”。院领导的一次又一次的真情显溢,让村民朋友经历着大大小小的感动。一项项惠民之举、一件件利民实事,犹如涓涓溪流滋润着百姓的心田,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三万”活动的成果,也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更加密切。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事干一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驻村队员每到一个特困农户家里,就会询问他们家的生活状况并详细了解其春耕备耕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准备情况,询问患病老人病情治疗和子女上学情况。在与贫困农户朋友拉家常、访民情、听意见的过程中,农家小院经常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只帮忙,不添乱;只亲民,不扰民。在走访中,工作队员们始终牢记着院党委和院部的嘱托,走村串户开展入户调查和农村经济状况调查,每天都记载民情日志、生活台帐和工作台账。一条条建议,汇集了民智;一本本日记,饱含了深情;一场场探讨,打开了思想阀门;一份份报告,孕育着发展良策……。队员们用双脚深情丈量脚下的一片片土地后,明白了省委要求“全覆盖”的良苦用心。在三个多月的驻村工作中,恩施州中心医院工作组成员共撰写民情日志248篇,民情调查体会4篇,完成了驻点村人口分布、农田耕地、经济发展、家庭经济来源、现实困难、“三留守”人员调查以及制约村组发展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工作,协作村组做好村级规划工作,完成了“三万”活动调研报告。
  在做好走访调查工作的同时,驻点村工作人员力所能及地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工作队员王建平同志所驻的荆竹泉村条件艰苦,有一条通往坪坝营景区的土路,其中一段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垮塌严重,通常只有越野车能通过。刚刚来到村里的王建平当即联系村干部,自掏几百元钱组织人力和村民一道挑沙运土对道路进行修缮,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住宿在村民冉辉家时,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起床,挑水、劈柴、喂猪;在得知村民张辉想利用荆竹泉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水产养殖时,积极地为其出谋划策,并利用回单位汇报工作的机会,走访水产局的专家,为冉辉带回他急需的技术资料。在驻村期间,王建平爬遍了全村的每一个山头,走进了每一户人家。给特困户送米送钱,他扛着米袋走在前面;看到村民们在田间用农家肥做“营养坨”育苗,他毫不犹豫的把手伸进了还散发着粪便气味营养土中;看到留守老人生活不便,他早早起来帮着劈柴;看到残疾村民水缸缺水了,他拿起胆子就到井边跳水;一位早期参军复员回村的老战士患了白内障,他知道后立即跟医院眼科联系住院治疗,并积极为其争取减免治疗费用。做事踏实的王建平驻村不到一个月就与当地群众打成了一片,村民只要有困难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为此,村民都亲切的称他“王村长”。
  恩施州中心医院院此次“三万”活动驻点村工作人员共有四名,其中三名是女队员,巾帼不让须眉,进驻在坪坝营村的夏绍兴就是其中一位。在得知自己将抽调至“三万”活动组时,毅然放弃了去北京进修的机会。虽然有思想准备,但当夏绍兴走进坪坝营小学时,她还是十分震惊:土墙做成的教室里,漆面脱落的桌椅高低不齐,黑板斑驳不堪,石头垒起的“讲桌”已经缺了角。学校别说有什么教学设备了,就连烧开水的基本设施也没有。2天之后,她向学校唯一的老师余凤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给学生上课,尽一份微薄之力。”余老师欣然同意。
  余老师说:“小夏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有激情,她不仅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教给孩子们旅游知识、做人的道理等等,而且授课方式幽默、多样,让孩子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她走之后,学生们依依不舍,总问夏老师什么时候再来上课。”
  夏绍兴的民情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上了这些纯朴的学生们,他们也很喜欢我。一声“夏老师”,让我的心无比温暖和充实!
  工作队是先锋队,派出单位是坚强后盾。在燕子坪村、白家河入户走访过程中,该院驻村工作组组长、纪委书记向忠银带领驻村工作人员杨萍、邓艳春深入到农户田头指导农户做好春耕生产工作。在得知农户缺乏高山蔬菜种植指导技术时,工作队员把走访了解的民情民意民难民苦及时反馈给院领导,该院当即派专人联系州农业局购置了《农业实用技术》、《高山蔬菜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书籍500本,发放到了每个农户手中。

  他们犹如大山深处的一缕晨光,照在身上,暖到心里
  参加“三万”活动的干部工作作风如何,有没有摆“花架子”,能不能为老百姓办事?淳朴的乡亲们自己心里都有本账。
  “工作队员跟我们吃在一块儿,住在一块儿,还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样的干部下乡,老百姓欢迎。”在恩施州中心医院派驻队员的四个村,村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当谈到对恩施州中心医院开展“三万”活动的感受时,咸丰县甲马池镇杨振宇书记脱口而出:“一句话:倾力办实事!”谈到驻村工作组的几位组员,大学生村官、坪坝营联村书记谭海栓说:“他们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他们吃苦耐劳、办事扎实、有激情的工作作风,非常值得学习。他们的到来,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时常反省自己,思考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大团坝村民张长清则激动地说:“感谢恩施州中心医院,你们是我们的恩人。”以前大团坝通往外界的土路宽度还不足一米,哪怕是骑摩托车也会经常摔到沟里,非常不安全。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挑着天麻等药材走着山路出去卖,一走就是十多里路。特别是在夏天大雨和冬天结冰的日子,这条土路根本无法行走。自从该院出资10万元修建十字坝至大团坝的公路后,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了,自家种植的药材可以更便捷的运输出去,他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坪坝营村是个移民村。一组村民龚吉祥介绍,以前街道没有路灯,晚上漆黑一片,出门还要带上手电,十分不方便。“现在区别很大,有城市的感觉。”他笑着说,自从恩施州中心医院出资增设了路灯之后,每个晴天的晚上,他们都在街边组织文艺活动,摆手舞、“采莲船”都是他们经常表演的节目,成了坪坝营森林公园的一个新景。
  一个个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农村,真切体验民生,真实倾听民声。触动的是心灵,强化的是责任。在驻村的日子里,恩施州中心医院“三万”工作组的组员们用实际行动加深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增进了感情。他们克服艰苦条件的限制,情系百姓冷暖,充分发扬为民服务的精神。对驻点村的百姓来说,他们就如大山深处的一缕晨光,带着新生活的美好希望,照在身上,暖到心里。
  三个月何其短,短到不能浓缩恩施州中心医院“三万”工作组对群众的关爱,短到不能浓缩群众深深的感激。正如恩施州中心医院李拓院长、李元红书记所说,虽然“三万”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但恩施州中心医院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三万”活动,支持驻点村的建设与发展,为驻点村群众办更多更好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