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题为“汉口火车站突发疾病昏迷恩施‘90后’医生现场急救助其脱险”、“恩施护士捐献造血干细胞为患者送去最好的圣诞礼物”等新闻先后被《湖北日报》·新闻动向、新浪网、凤凰网以及我州各媒体大篇幅报道,并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内被快速传播,引起广泛关注。
巧的是,这几则新闻的主人公都是恩施州中心医院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不单单是一个个独立的优秀个体。与他们一样,在州中心医院还有许多这样的“60、70、80、90后”医务工作者们。虽然生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岗位,但一样传承了州中心医院仁心、仁术、仁爱的文化精髓。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恩施州中心医院人”。
“90后”——
青年医生的医者仁心
12月12日,当恩施州中心医院接到汉口火车站发来的一封致谢电文,才得知该院核医学科“90后”青年医生张锐在火车站救人的事迹。
就在前一天中午11点半左右,休完探亲假的张锐来到武汉市汉口火车站,准备乘坐半个小时后的火车返回恩施。就在这时,张锐听到广播里传来求救的讯息。原来在火车站的2楼候车大厅里有一位老人突然昏倒,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
赶到现场的张锐见到老人躺在地上,脸部、四肢均发白,并且四肢无知觉。
“我是医生,让我来!”身为医生的张锐立刻上前为老人实施心肺复苏术,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急救。
当做到第三个循环时,老人开始不断呕吐,呕吐物喷到了张锐的衣服上和嘴里。张锐顾不得自己一身的秽物,继续不停地为老人做胸外按压,直到老人苏醒。而张锐却因连续高强度胸外按压和精神紧张而体力透支、双臂擅抖。稍稍休息后,张锐悄悄离开。
“作为一名医生,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当问及张锐救人的感受,这个正式成为一名医生还不到1年时间的年轻小伙儿这样说。“第一次在院外运用自己平时所学的专业急救知识救人,而且成功了,感觉值!”
虽然“90后”可能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在精神上对州中心医院仁心仁术仁爱思想的传承与发扬却一脉相承,深入骨髓。
“这种救死扶伤、危急时刻及时出手相助的精神,一直都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所具备的。这种让人感动的事迹,也曾发生在医院很多人身上。”正如该院院长李拓在得知张锐在火车站救人的事迹后说,“90后”医生用行动证明,这种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作为医务工作者,有急救的专业技能,张锐这种在危急时刻冲上去的大爱无疆精神值得更多人学习。
“80后”——
美女护士以心为灯
“世界这么大,只有我能救他,而他今后也会变成千里之外的亲人,我感到特别幸福。” 这句温情的话语在12月15日这天刷屏了。
说这句话的,就是恩施州中心医院脊柱外科诊疗中心周玥,一位刚刚成功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80后护士,也被赞誉为“最美护士”。
从2005年还在读大学的周玥第一次献血,到2011年参加中华骨髓库大型公益活动献血并在中华骨髓库留下血样,周玥一直热心公益。
在经历2015年8月、12月和次年的4月、5月先后与4名患者配型成功,却因病情有变等原因未能捐献后,此次周玥终于在一波三折的捐献之路上如愿了。
在州中心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不止周玥一人。
在周玥之前,该院已经有体检中心医生雷锐和放射科医生徐明奎两人,分别于2014年4月和2016年8月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雷锐是全州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务工作者。他的举动不仅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作为医务人员的代表,更身体力行地澄清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损伤自身身体健康”的谬误,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
徐明奎则是在接到配型成功通知后的体检中被告知患有轻度的脂肪肝。为了不影响捐献质量和效果,让受捐者能尽快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时值夏日30多度的高温天气里,徐明奎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之后每天坚持快走和跑步。短短1个月,徐明奎的身体各项指标都达到了正常值,并最终成功完成了捐献。
截至目前,全州共有8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卫生系统共有3人,全部是来自州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
“60、70后”——
白衣天使的平凡之路
与张锐和周玥这些年轻一辈不同,“60、70后”的医务工作者们已经成为了医院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有学者风范,也更具医者情怀。
“恩施州好医生”、“60”后儿科副主任于新桥已经在儿科医生的岗位上工作20年了。她每天面对的对象都是家里的“独苗苗”“小皇帝”。
于新桥总说,给孩子看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把自己的不适表达出来,因此要了解病情进展或者治疗效果,就需要细心观察患儿身体和表情等细微的变化。她的谦和文雅、负责友善,总能成为患儿家长“痛苦时光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曾有一对早产双胞胎,被患有“水痘”的母亲传染,病情变得十分严重,就在其父母都准备放弃治疗时,是于新桥仍然坚持抢救并成功挽救了患儿的生命。
湖北省首届“百佳医生”、内科心血管中心主任雷玉华也是这样一位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他常说:“医生是吃良心饭的职业”。他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9月,一位家庭极度贫困的身患心脏病的宣恩晓关年轻小伙住进了雷玉华所在的科室。
在了解到患者家庭情况后,雷玉华想方设法帮助这位贫困患者。一方面在治疗上为其精打细算,一方面积极呼吁,通过联系患者所在的当地民政部门为其争取大病救助项目。院党委、院部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为患者免去了5000元的省级专家会诊费,并通过医院设立的医疗助困慈善基金减免了10000余元的医疗费用。出院时,患者拉着雷玉华的手不肯放下:“州中心医院的医生不仅救了我的命,还为我积极争取到救助,真是让人感动。”
时间的积淀和岁月的历练抹去了“60、70后”张扬的个性,这一辈的恩施州中心医院人更加注重的是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尽己所能为患者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古今大医,心行仁道,手施仁术,以博爱之胸怀治病救人。”该院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出富有自身特色的医院文化的同时,也将仁心、仁术、仁爱的核心价值观代代相传。
如今,这些“60、70、80、90后”的医务工作者们依然如此。
看见晕倒的患者会上前背起送往病房;遇见找不到亲人的患者会想方设计联系;接诊身无分文的急诊患者,先抢救要紧;面对术前患者送来的鼓鼓红包,术后会偷偷上交冲抵患者的医疗费;为贫困患者送衣送饭,甚至将被父母遗弃的婴儿收养到半岁……他们始终用仁心、仁术、仁爱践行奉献精神,传递爱心正能量。这,就是一支在平凡中彰显医者大爱的团队,一支名叫“恩施州中心医院人”的团队。